閩山蒼蒼,閩海泱泱。
自古以來,閩人牧洋為田、與海共生?!耙灾蹫檐?,以楫為馬”的海洋品格,世代流淌在閩人血脈之中。
福建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在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福建人民創造了璀璨的海洋文化,留下了寶貴的海洋文化遺產,在當代中國海洋文化建設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近日,福建省推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會議推出一批有特色、具實效的舉措,賦能海洋文化事業產業,掀起“海上福建”建設熱潮。
回望歷史,福建商幫趕海弄潮、互通有無,從商貿之路到文化之路,寫盡“海絲”曠世芳華;放眼未來,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將福建定位為“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福建正以大海般的胸懷和格局,賡續榮光、奮楫揚帆。
潮起潮落,此消彼長。踏浪新時代,福建與海洋相擁逐夢的故事,仍在遠航。
平潭國際游艇碼頭 平潭融媒體中心 供圖
溯源
石錛、陶釜、角器整齊擺放,夏威夷茅草屋雕塑群連片矗立,青墻黛瓦的石頭厝建筑群鱗次櫛比……夏日里的平潭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在熱帶風情建筑的襯托下,洋溢著別樣“風情”,行走其間,仿佛“穿越”回數千年前的南島語族聚落,看先民駕舟捕魚、打磨石器、祭祀取火。
平潭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 林映樹 攝
一個“神奇聚落”,逐浪汪洋,貫通東西,訴說著古老的漂洋過海之旅。
據記載,在橫跨太平洋和印度洋超三分之一的水域上,大大小小的島嶼星羅棋布。遠古時期,福建先民就開始有組織、有規模地駕舟出海、逐浪而徙,在廣闊的太平洋上開枝散葉,從而形成南島語族,覆蓋18個國家和地區,近4億人口。
平潭,是南島語族遷徙中的重要坐標。過去半個多世紀以來,考古人員在平潭殼丘頭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出土關于南島語族聚落的大量文物。目前,平潭共確認有37處史前遺址,時間由舊石器時代跨越至商周時期,研究者將這些遺址統稱為“殼丘頭遺址群”。
“距今3000年至7500年期間,南島語族先民便在平潭島生產生活、駕舟出海。”平潭國際南島語族研究院副院長侯榕貴認為,平潭極有可能是南島語族先民向海上遷徙的第一塊踏板,而陸續出現的史前遺址,也證實了南島語族文化既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重要組成,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依據。
《山海經》曰:閩在海中。福建,3752公里的陸地海岸線綿延勾勒,2214個海島和13.6萬平方公里海域交相渲染。自古以來,閩人傍海而居、拓海而榮。從史前南島語族的逐島漂航,到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互鑒交融,福建發展的每一步,都浸染著海的印記。
回溯千年“海絲”路,故事從“一艘船”講起。
泉州灣宋代海船殘體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供圖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和“東方第一大港”,泉州曾開辟“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經貿盛景。如今,到訪泉州的客人,大多會到泉州海交館去看看鎮館之寶——泉州灣宋代沉船。
這艘宋代沉船,是我國迄今為止已出土唯一海外歸航的古沉船。曾經,它載著釉色晶瑩剔透的“中國白”、芳香四溢的茶葉出海,又盛滿“異域香”歸來。從開辟到舶來,由于經貿往來日益密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各國文化碰撞的“火花”,也愈“擦”愈烈,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
“今年是泉州灣宋代海船出土的50周年,它的出土曾轟動世界,被稱為‘世界考古珍聞’,創下了數個‘中國之最’。”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館長丁毓玲介紹,這艘船,見證了福建海洋文明的輝煌,彰顯著古代“海上大通道”交流互利所帶來的盛世繁華,作為“一帶一路”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載體,它所開辟的海交文化,也進入了全新的時期。
海絲的故事從經貿開始,綿延數千年,橫跨數萬里,慢慢沉淀出文化交融的余韻。這其中繞不開的人,是鄭和。
追隨滔滔江海,穿越時光之流——600多年前,鄭和船隊在福州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開啟長達28年的航海時光,揭開了大航海時代的序幕。據記載,他曾率領船隊七下西洋,先后到達亞洲、非洲等地的37個國家,總計航程16萬海里,創造了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航線最遠的航海紀錄,將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推向巔峰。
一支船隊,南來北往,貨物互易,穿行在海上絲綢之路,折射的是變通智慧,也是海納百川的胸襟。
數百年后的今天,鄭和成為燦爛又輝煌文化符號,深深烙印在閩地之上、閩人心中,福建的海上之路已然乘風破浪,越走越寬,而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更浸潤在福建悠久的海洋文化之中,分外璀璨。
探今
“悠悠海絲萬里長,海客千年說刺桐,最是招遠標航向……”燈光漸滅,帷幕拉起;全場落座,絲竹繞梁。
這是一支泉州人的鄉音——南音。
如果說,海上絲綢之路打開了中國人“睜眼看世界”的窗口。于泉州人而言,海上絲綢之路則帶領他們遠赴重洋、開荒辟野,將流淌在血液中勇闖敢拼的探索精神,傳遍波瀾的海域。而南音,便是遠離故土的孤寂中,一曲悠長的鄉愁。
南音《海絲航標頌》 泉州市南音傳承中心 供圖
泉州市南音傳承中心副主任莊麗芬介紹說:“這支曲目名為《海絲航標頌》,以世界海絲起點泉州航標塔——六勝塔為創作題材,通過傳統典雅的律韻,配合‘四寶’‘酒盅’等特色樂器演奏,唱出千年刺桐港的傳奇與輝煌?!?/span>
事實上,南音作為國家級非遺,承載著海洋文化的記憶,凝結著福建先民的智慧。進入新時代,非遺保護傳承有了新的機遇和載體,海洋文化“老樹發新芽”,千年古樂也迎來了新的“春天”。
“在古老的工乂譜、原汁原味的旋律之外,曲目還搭配了現代化的舞美、燈光,新潮的表演讓老觀眾群,以及年輕人、外地人都能接受南音?!鼻f麗芬說,“我們希望通過充滿‘儀式感’的音樂表演形式,讓‘海絲’故事不止于歷史的浩渺煙塵,展現出更開放、更包容的時代精神。”
琵琶弦動,不絕于耳。如今的南音,正以更前衛的姿態,吟唱著千年“海絲”風華,在這座向海而興的閩南小城中獲得全新演繹,婉轉飄蕩于舞臺藝苑、小巷民厝,悠揚不息。
當傳統碰撞“摩登”,古老非遺走入百姓生活。而數字技術的再加持,讓福建海洋文化有了更當代、更多元的表達面向。
在20世紀70年代建造的馬尾造船廠機修車間,多維體驗劇《最憶船政》正在上演。觀眾席沒有第一排,第一排就是舞臺。
《最憶船政》劇照 福建船政文化管理委員會 供圖
劇目從一只小紙船開始,串起158年船政時光。隨著情節展開,船政先賢的身影傲然立于眼前,劇場再現船政學堂瑯瑯讀書聲、甲午海戰連天炮火聲,舞臺不斷折疊變形,坐席一點點深入舞臺中央,觀眾仿佛穿越時空,感受歷史的厚重。
“整個劇場就是一個大機械,可折疊、可進退、可開合。”船政史專家、《最憶船政》總監制陳悅介紹說,劇目呈現時,集合了大型機械結構3Dmapping秀、360度全息紗幕投影技術、霧幕及地面投影等多媒體技術,與舞臺空間機械的不斷折疊變化相得益彰,營造出裸眼可視的3D平行時空,近80分鐘的演出變化千余次,環環相扣、行云流水。
創新的土壤,來自文化自身的生存基因。福建作為海洋“弄潮兒”,讓海洋文化在新時代蔓延、升級,不斷融入生活、嵌入產業,衍生出無數種存在形式。
在泉州,“蟳埔簪花圍”成為“熱詞”,當地以惠安女和蟳埔女為原型,設計“惠女阿芳”“蟳埔阿香”卡通形象,2023年,“蟳埔簪花圍”話題全網點贊量超80億次;在莆田,當地以媽祖文化為主題,推出3D動畫電影《林默》,讓觀眾身臨其境體驗福建先民的精神世界;在福州,數字魚丸餐廳為傳統魚丸文化和現代魚丸產業添了一把“火”,一臺魚丸機器人每小時可煮200多碗魚丸……
從鮮有問津,到進入生活、持續走俏,在長期關注非遺研究的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王曉戈看來,沿海地區的民間文化,總體上是民眾生產生活方式的升華,是民眾自發地創造符號,為生活賦予意義的過程,加大海洋文化新載體宣傳和培育力度,民眾會自發延續傳統,并創造新的形式適應時代需求。
乘風起,共潮生。福建的優勢在海、潛力在海。如今,綿延不輟、浩蕩悠長的海洋文化在新時代被喚醒更多可能性,展現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成為推動福建高質量發展、助推“海上福建”建設的“藍色動能”。
遠航
“十里灣環一浦煙,山奇水秀兩鮮妍?!笔⑾臅r節,行車駛過霞浦縣東壁村,天和山和海連成弧線,宋代詩人謝邦彥詩作《霞浦山》中的旖旎風光盡收眼底。
寧德霞浦東壁村 吳忠輝 攝
停車走入近海坡涯,錯落有致地分布著一棟棟充滿海洋風情的房屋,這是東壁村的特色民宿群。其中,一間名為“拾間海”的屋子,人氣格外熱乎。
“民宿建造之初有13間房,其中10間面朝大海,所以取名‘拾間海’?!薄笆伴g海”發起人陳蜀曼是土生土長的霞浦人,她回憶道,“選址的時候,我們沿著歷史悠久、人文薈萃霞浦海岸走了很遠,這是兒時和父親一起散步的海邊鄉間小道,也是在外漂泊的生活中,最懷念的風土人情。”
在陳蜀曼看來,福建的海,有自己的底蘊和“脾氣”。“比如霞浦的海,積淀雄厚,成為不少詩作中的‘主角’;但它又是一個‘海上牧場’,特別有生活氣息?!彼榻B說,這些年,村里來了很多游客,村民吃上“旅游飯”,日子“甜”了不少。
乘著東風,陳蜀曼的民宿衍生出了文創伴手禮店鋪——“哈鋪”?!啊仭窍计值胤桨l音的諧音,而‘哈’是快樂之意,也是食物背后樂觀的力量?!彼ΨQ,“想家的時候,植入到食物里關于海洋的咸鮮味道最歷歷在目,所以我把霞浦當地好吃的、兒時吃過的零食,全部整合到店鋪中。”
“拾間?!钡幕馃帷俺鋈Α辈⒎莻€例。昔日,霞浦人與海洋休戚與共,魚貨交易、漁船往來,漁風漁味濃郁。而今,依托如詩如畫的海岸線,環山抱海的東壁村成了“旅游村”,全村有民宿45家,2023年接待游客超過35萬人次,旅游收入2000多萬元。
一首詩歌,道不盡的海與鄉愁;一抹色彩,蘸海作畫繪斑斕。事實上,文化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海洋文化本身就蘊含著重要經濟價值。2023年4月,福建省文化改革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海洋文化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5 年,海洋文化成為福建省在全國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形成與福建省基本建成海洋強省相匹配的海洋文化事業和產業體系。
眼下,福建正利用海洋文化優勢,以文賦能、以文興業,實現經濟與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再跨越”。
在泉州梧林村,滿眼盡是紅與白的“碰撞”——紅色是傳統閩南古厝,白色是西式洋樓。如今,這座南洋游子魂牽夢縈的故里,已“變身”網紅打卡地,成為不少年輕人新的“詩與遠方”。2023年以來,梧林已累計吸引90多萬人次游客,不僅“盤活”了僑鄉資源,也讓傳統古村落有了“新村民”。
漳州月港新區 龍聞 供圖
在漳州月港,后港古街落成開放,漸暗的天色中燈火搖曳,沿街商鋪門庭若市,夜間經濟發展得風風火火。何曾想到,數百年前,僻處海隅的月港一躍成為“海上絲綢之路”唯一合法的民間海上貿易始發港,千帆競渡、萬商聚集?,F今,每逢假期,大量游客慕名到此懷古探幽,尋訪大明海商聚集的“閩南大都會”,感受“海絲”的繁華與滄桑。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福建沿海多領風氣之先,活躍在文化和經濟發展的潮頭上,歷來引人注目。站在新時代的海岸上,如何傾聽歷史的回聲,思考未來的方向,也成為重要命題。
“海,不是天塹,也不是屏障;海,是紐帶,是橋梁。”在福建師范大學閩臺區域研究中心研究員吳巍巍看來,深入挖掘海洋文化的元素,能夠更好地賦予海洋經濟以內涵和靈魂,在充滿生機又變幻無窮新時代中,要乘著“一帶一路”東風,以史為鑒,以海連接世界,迎來“海絲”建設新篇章。
福建省海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蘇文菁則認為,海洋文化特質深入閩人血脈,海洋性本身正是福建精神特質的體現,加強福建海洋文化建設、打響“海洋文化看福建”文化品牌,將促進涉海文化資源賦能相關產業,實現海洋經濟的創新發展。
時光流逝,斗轉星移。佇立時代潮頭,根植于福建人基因中的海洋精神,將與不斷開拓的城市胸襟、不斷延展的海陸網,并行不悖、榮光未來,而“海上福建”建設的新篇章,也將書寫得愈發生機、愈發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