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們,我們今天上午再學一曲舞蹈《江山》表達我們對黨和國家的感謝,明天我們就一起在黨建鄰里中心過母親節,大家別忘了。”5月11日,在福建省邵武市通泰街道嚴羽社區的黨建鄰里中心,歡聲笑語一片,來自大埠崗鎮的嚴羽社區“新市民”林奶奶送完孫子上學,就和一樣來自其他鄉鎮的“新市民”們跟著老師學習舞蹈,并拍照留念。她自豪地說:“我是農村人,剛來到城里的時候,擔心自己這個‘泥腿子’融入不了城市,會很孤單,沒想來到這里后,社區活動多、朋友更多,比我們鄉下還熱鬧,處處充滿了幸福的味道?!?/span>
林婆婆跟姐妹們在嚴羽社區黨建鄰里中心排練舞蹈 陳春花攝
在林小英婆婆眼中,嚴羽社區發生了很大變化:姐妹們都說這里不僅一年四季風景如畫,就像家住在公園里一樣,環境干凈又漂亮,空地上還建起了兒童樂園,沙坑、跑道、滑梯等游樂設施一應俱全。
“通泰街道有11萬余人口,其中80%是農村進城的‘新市民’,我們在開展社區黨建大體檢時,發現進城村民在身份轉換、思想觀念、人際交往、就業能力等諸多方面遭遇了不同程度的適應困難……特別是進城的‘新市民’的利益訴求日漸多元,公共服務分配不均衡、需求不滿足等問題更加凸顯,這對進一步健全公共服務體系、提升社區治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鄙畚涫型ㄌ┙值傈h工委書記黃慶平說道。
為破解這些難題,在全面推進城市化的大環境下,有效構建與城市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基層黨建工作格局,切實滿足進城群眾在轉型發展中的現實需求成為重中之重的事情。為此,邵武市通泰街道黨工委聚焦“如何讓村民變市民”的難題,創新運用“黨建大體檢”,有效解決進城群眾“三不融合”的難題,答好“山里人”進城“必答題”,推動村民由形式市民向實質市民的轉變。
從陌鄰變睦鄰 破解進城群眾人際交往不融合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3月11日上午,嚴羽社區樓下的黨建鄰里中心熙熙攘攘,色香味俱全的包糍正冒著熱氣,好一番春和景明的現象。60歲的吳燕玲婆婆和她的沿山“老伙伴”們一起包沿山包糍,共度古老的傳統民俗節日——春社節。
“沿山包糍美食節是我們沿山非常重視的民俗活動,我們沿山的村民們一起在社區開展活動,非常高興,也有很多其他鄉鎮的老人一起來制作,我也教給其他老人做包糍的技術?!眳茄嗔崞牌判χf。
嚴羽社區是邵武城市“南進戰略”的新型社區,總面積約0.6平方公里。近年來,得益于“小三線”建設,大量來自和平鎮、大埠崗鎮、肖家坊鎮、桂林鄉等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使得戶籍人口僅1548人的社區,常住人口則達到了15894人,城鎮化率已超80%。這些沒有戶籍的“新市民”,既是城市的建設者,也是城市發展成果的共享者,但社區通過黨建體檢時,卻發現這些“新市民”在人際交往,社區融入存在很大的障礙。
“由于大多數進城務工人員白天上班,8小時工作之后回到小區,過著“投宿社區”的生活,進城村民之間交往機會就較少,日常休閑活動和社交頻繁程度都明顯下降,8小時外的文娛活動匱乏,很多進城“新市民”缺乏精神認同和歸屬感?!?邵武市通泰街道組織委員危悅說道。
“為破解進城群眾人際交往不融合的難題,我們社區在開展‘黨建大體檢’后,奔著問題去、盯著問題改,將近鄰黨建與轄區人口特點相結合,充分挖掘農村區域特色和資源稟賦,以黨建鄰里中心為載體,設計‘鄉里鄉親會’、沿山包糍節、和平豆腐節、鄉賢懇談會等特色近鄰活動,讓優秀傳統文化喚起新居民的文化認同,增強‘新市民’對社區的情感歸屬。”通泰街道嚴羽社區書記劉煒樺說道。
“新市民”們自發成立的青墨書法協會每周三、五開展免費教學。社區供圖
為讓“新市民”從陌鄰變睦鄰,嚴羽社區不僅以共同愛好為圓心,以黨建鄰里中心為載體,通過對接民政、婦聯等公益項目,為進城群眾開展兒童國學班、夕陽合唱團、品茗空間等各類豐富多彩興趣活動,為他們打造‘文體朋友圈’,更通過黨員結網共融,將網格作為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的最小單元,按照‘規模適中、一個不落’的原則,動員轄區231名報到黨員與摸排出的51名進城務工黨員按‘樓棟黨小組’模式結成‘連心小組’40個,并依托‘黨建鄰里中心’常態化開展交流活動,成功孵化青墨協會、別樣紅歌舞協會等社會組織,并從文娛社會組織轉化為社區志愿服務組織,不斷加強社區與進城群眾聯系的紐帶,最終實現雙向奔赴,帶動萬余名“新市民”參與百叟宴、鄰里節、小區匯演、創城等各類活動100余場,不斷提升進城群眾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形成“鄰里一家親”的濃厚氛圍。
嚴羽社區“新市民”熱情參與社區組織的包粽子活動。嚴羽社區供圖
嚴羽社區“新市民”自發組建的樂器興趣小組在迎新活動表演。社區供圖
從流入變融入 破解進城群眾就業能力不融合
“真的很感謝向南社區,讓我這個從農村進城的殘疾人,不僅度過了人生的困境,現在還能帶著鄉親們一起過上好日子?!眮碜院推芥偲荷洗?,如今是向南社區的“新市民”梁方生說到這,淚濕了眼眶。
多年前的一場交通意外,梁方生賠光了自己的家底,自己也落下了肢體三級殘疾。屋漏偏逢連夜雨,事情還沒緩過神來,妻子又與其離了婚。2020年孩子考上高中,他連學費都湊不齊,黨員樓道長江新林知道情況后,積極向社區反映他的情況,向南社區黨委安排一對一幫扶,送上政策與溫暖。在兩次為其介紹工作卻因他身體原因無法勝任后,社區黨委立即為其聯系本地豪科電子廠為其提供手工活供應,在保障房一樓柴火間為其支起手工作坊,還為其積極搭橋,介紹周邊空閑阿姨到他手工作坊領活干。如今,梁方生不僅自己的生活得到穩定,還能帶動周邊弱勢群體一起創收。
梁方生的愛心手工坊。社區供圖
在向南社區,像梁方生這樣通過解決就業問題,過上幸福生活的農村進城群眾還有很多。通泰街道向南社區有農村進城的人口達6000余人。由于大部分進城務工村民的學歷以初中為主,大多以耕種務農為生,因為文化較低、手藝不精、年紀偏大等原因找工作較難,只能主要從事保安、保潔、環衛、出工等對技能要求不高、工作環境較差、收入較低的工作。
“為破解進城群眾就業能力不融合的難題,為有效解決這些‘新市民’就業難問題,我們社區以服務和改善民生為根本,堅持開展‘黨建大體檢’,并針對村民文化素質低、專業技能差、無法適應企業用工需求等問題,列出清單,推出以培育為要,習技為根,招引為輔的‘黨建+就業’模式,以福建省‘充分就業社區’為基礎,成立了就業服務站,與邵武市勞動就業保障中心開展‘兩項聯動’,圍繞提升融合主體的綜合素質,持續深化“新市民”培育,不斷增強其就業、創業能力。”通泰街道向南社區書記巫小紅表示,一方面,社區建立用工單位聯絡平臺,挖掘轄區內企業用工需求、空崗信息,另一方面,對每個失業人員做到‘六清’,做到讓職業介紹服務發布就業崗位信息與市人力資源市場同步聯動,并在大廳開設就業服務臺,現場提供就業咨詢和職業指導,并在3個工作日內向求職者推薦合適的就業崗位,讓他們在最短時間內實現就業,讓其實現從‘身入’城市到‘身心俱入’城市的轉變。
“你好,請問家里有進城務工人員需要就業咨詢服務嗎?4月27日早上8時,雖然下著小雨,但向南社區樓棟長王立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為織密“鄰里網”,提升就業服務水平,向南社區黨委還充分整合小區退休干部、在職黨員、熱心居民等成員的力量,建立“五級網格”,推進黨組織凝聚力向樓棟延伸,已設立樓棟長(片長、鄰長)85人,樓道長201人,構建了社區黨委+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樓道長(片長、鄰長)+中心戶長的黨建網格,責任到人,聯系到戶。為了方便聯系、引導、宣傳和服務群眾,每個樓道長通過入戶面對面拉起了一個微信群的方法,搭建鄰里溝通平臺,讓陌生的鄰里互相認識,形成互相幫忙的氛圍,構建和諧鄰里關系,社區則在就業服務工作中緊抓這張“大網”,把“送政策、送溫暖、送崗位、送技術、送服務”的“五送”作為工作的出發點,送到這張大網的每個角落。
而嚴羽社區則傾向于打造職業技能培訓,打造創業基地,助力有能力的“新市民”不僅就業,更參與創業。“我們與人社局、零工市場、開放大學、老年大學開展合作共建,引進鐵城愛心公社、邵武春暖社工、邵武市心理學會等專業社會組織,協助開設國畫、書法、舞蹈、家電維修、家政服務、養老服務等26類‘菜單式’‘小班化’培訓課程,不斷提升進城務工人員的素養及再就業能力,并發揮黨建鄰里中心信息集散、場館共享作用,聯合農商銀行開展鄉村創客‘幫幫貸’活動,提供政策答疑、社會保障、職工權益維護等政策咨詢,幫助紓困解難。目前已幫助26名創客授信,發放市農擔擔保貸款17筆,并已協助300余人完成再就業?!?邵武市通泰街道嚴羽社區書記劉煒樺說道。
嚴羽社區第一屆養老、家政職業技能培訓班學員順利持證畢業。通泰街道供圖
從旁觀變參與 破解進城群眾思想觀念不融合
“我們進城的村民們主動在外巡邏,管衛生、管治安,用我們的行動潛移默化地影響更多進城的鄉親們,現在明顯看到亂扔垃圾的少了,矛盾糾紛少了、扯皮吵架的也少了?!?月29日,鯉魚山社區巡邏隊隊長、“新市民”朱鮮威說。
通泰街道鯉魚山社區轄區面積約為2.3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達3萬人,其中,90%都為農村進城務工人員。村民們原來居住在農村,大家從小一起生活,彼此熟悉,互相幫忙,家庭生活、農業生產和社會交往都得到了有效結合。進城務工安置到城市生活后,村民也進入到陌生的城市生活單元,但村民在角色定位上已屬于城市居民,由于長期受農村工作方式和生活習性的熏陶,仍保留比較濃的農民意識,亂扔垃圾、占用道路曬東西、在公共花壇或草地上種菜等情況時有發生;平常習慣于自主化、直接化、分散化的處事方式,且因為缺乏一套成熟的問題解決程序,容易在利益需求得不到滿足時表現得非理性和情緒化。
同時,由于部分村民一直將自己置于過客的角色,存在邊緣化心理,認為治理是社區的事情,事不關己,對于構建和諧、安全的居住環境,沒有形成共同的價值和情感認同,參加社區活動不積極,缺乏主人翁意識。對于鄰里糾紛、物業糾紛等問題,村民原先會找此前農村中的村干部或年紀較大、威信較高的人員協調解決,但現在卻不會積極尋求社區工作人員的幫助,因此,管理難度加大了很多。
為破解進城群眾思想觀念不融合的問題,鯉魚山社區通過開展“黨建大體檢”,找準來自各個鄉鎮的進城群眾在歷史文化、人才隊伍等方面的比較優勢、特色資源后,積極組織共建單位、轄區黨員、紅色業委會、并開展村社支部共聯,引導社區黨組織與進城務工人員集中的6個農村黨組織結對共建,充分發揮村干部群眾工作能力強、社區干部服務居民意識強的雙重優勢,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成立8+N志愿服務隊,借助“我們的節日”等節日契機,廣泛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讓轄區的新進城居民更好的融入城市生活,感受黨和政府對他們的人文關懷。
為進一步暢通進城村民訴求渠道,在社區黨委的引領下,鯉魚山社區還建設“和諧有‘鯉’近鄰調解室”,充分聯動小區黨支部、業委會、矛盾調解志愿服務隊、調解員等力量多元、調解方式合理合法、調解結果靈活高效的優勢參與調解工作,同時依托“流動辦公桌”,積極探索“逢四說事”議事協商機制,聯合多方力量解決進城群眾訴求,為進城群眾提供矛盾糾紛化解服務,及時把進城村民矛盾風險化解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
鯉魚山社區“逢四說事”解民憂。社區供圖
據了解,僅今年來,鯉魚山社區就化解了進城群眾因房屋漏水、噪音擾民、房屋裝修等原因引起的矛盾糾紛30余起,調解成功率基本做到100%,避免了問題的擴大和惡化,將矛盾化解在了萌芽狀態,做到小事不出社區,大事化小、化了,實現了把矛盾穩控在小區、化解在基層。
“對于群眾的煩心事、操心事、揪心事,我們確定了‘四個到位’工作法:凡是合理訴求,及時解決到位;涉法涉訴問題,教育引導到位;生產生活困難,結合各類惠民政策落實及時幫扶到位;不合理訴求,按照國家政策及法律法規有關規定,耐心解釋到位。對民事糾紛、重大疑難或歷史遺留等現場不能解決的問題,經上級黨組織研判后提出具體措施予以解決。” 通泰街道鯉魚山社區書記吳曉紅表示。
如今,鯉魚山社區面貌日新月異,越來越多農村進城群眾主動參與社區建設服務,包括王立在內的由39位社區居民自發組成的巡邏隊已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社區有事能隨叫隨到。
“我們現在生活在這里很開心,有問題有人幫忙解決,鄰居也很好,社區也真的很漂亮,小區內原本閑置的場地重新裝修,改造為小區居民活動室,并配備了休閑桌椅、娛樂棋牌、乒乓球桌等物品,我們茶余飯后有了好去處;小區綠化空地建設成電動車停車位,我們停車充電更方便了;御景臺小區的涼亭翻修,煥然一新,還增設了健身器材、石桌石凳……”鯉魚山蔚藍方舟小區“新市民”李奶奶如數家珍,幸福溢于言表。
鯉魚山社區為“新市民”舉辦創意插花活動。通泰街道供圖
“針對進城群眾如何更好地融入社區的難題,我們通泰街道創新性開展‘黨建體檢’工作,對街道13個社區及城富南門、城裕、下南寮3個農村社區持續性地開展‘把脈會診’,列細‘體檢清單’,并根據體檢結果‘分類診療’,不斷創新‘五鄰五事’“逢四說事”等近鄰黨建工作法,開設進城群眾積分超市、愛心格子鋪等功能區域,開發‘線上許愿碼+線下小二信箱’等新舉措,讓進城群眾更好地參與社區治理、共享治理成果?!蓖ㄌ┙值傈h工委書記黃慶平說。
如今,在黨建引領下,通泰街道為進城群眾積極搭建了議事會商平臺,暢通了訴求表達渠道,消除了進城群眾邊緣心理,全面激發進城群眾自治主體意識,居民的件件訴求見行見效,讓進城群眾生活更順心。社區已然成為進城群眾和諧幸福不可或缺的“大平臺”。
黨建引領畫出社區治理“同心圓”,支部共聯繪制出進城群眾生活“稱心圖”。圍繞答好“必答題”,邵武市通泰街道黨工委創新運用“黨建大體檢”,凝聚多元力量,不斷強化了黨建引領和治理賦能,探索出了村民進城融入城市社區的現代化治理新路子,用心用情為進城群眾服務,讓進城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一幅幅社區宜居、百姓和諧的幸福畫卷正徐徐展開。(陳春花 危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