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之水,浩浩湯湯。
晉江之畔,時間的標尺記錄下發展的刻度,見證了一個貧困農業縣如何蛻變成縣域經濟“領頭羊”。
2002年6月,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同志帶著思考專程到晉江市調研。下企業、進社區、訪農村、走基層,在調研中,習近平同志總結提出“六個始終堅持”和“處理好五大關系”的思路。隨后,習近平同志先后在人民日報和福建日報發表關于晉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調查與思考的署名文章。“晉江經驗”從此成為引領福建加快改革、全面發展的一個標桿。
“晉江經驗”始于晉江,但不止于晉江。
“我到省里工作以后,多次到晉江做了調研,全省推進‘晉江經驗’。福建省如果有若干個晉江,福建就不一樣了。應該說,‘晉江經驗’現在仍然有指導意義。”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福建代表團審議時指出。
“晉江經驗”20年來,晉江地區生產總值從277億元增長至2986億元,年均增長11.6%,財政總收入從20億元提高到257億元,年均增長14.4%,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位居全國前列,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縣域發展路子。
舟循川則游速。在“晉江經驗”的指引下,晉江屢遇危機而不倒,活力長盛而不衰,實現了從窮縣到“全國十強縣(市)”的歷史跨越。在新發展階段,縣域經濟“領頭羊”迸發出新的活力,孕育著新的啟示。
心無旁騖做實業 小城“藏著”50家上市企業
走進晉江經驗館,甫一進展,便可看到清晰的“四個階段”,講述著“晉江經驗”的“前世今生”:從“僑鄉‘三閑’起步,鄉鎮企業開路”,到“引進利用外資,成片開發邁大步”,再到“構建市場基礎,經濟發展加速”,直到如今的“提高、創新、突破,拓展發展道路”……逐一見證著晉江人“愛拼敢贏”、審時度勢謀發展的勇氣與智慧。
“我們不少企業是從‘三閑’起步的,廠房是農村的閑置房子,工人是村里閑置的勞動力,辦廠的錢不夠就找親戚朋友湊一湊。”每當說到創業時,記憶并未隨著歲月褪去,盼盼食品集團董事長蔡金垵總是感慨,“確實很艱辛。”
在晉江,正是這些鄉鎮企業,憑借著誠信經營、頑強拼搏,為“晉江造”闖出了一番天地。
晉江是全國民營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民營經濟對稅收、GDP、研發投入、城鎮就業、企業數量等的貢獻超過九成,這讓民營經濟成為晉江的特色所在、活力所在、優勢所在。
咬定實體經濟不放松是“晉江經驗”最鮮明的特色。正是沿著“晉江經驗”指引的道路,晉江的企業少走了很多彎路,眾多優秀民族品牌屹立于世。
26年前,盼盼食品還是晉江當地的一家小食品廠,發展至今已成為全國擁有17個大型現代化生產基地的食品集團。蔡金垵說,從1996年開廠于晉江,到1997年到千里之外的吉林投資建廠,再到后來幾乎每年建設一個生產基地,這無一不在證明,盼盼食品狠抓實業,全力做強做大實業。
恒安集團總裁許清流回想起20年前恒安曾面臨著營收下滑的轉折期,但堅持做好主業,以市場為導向,走品牌發展道路,讓恒安度過了困頓時期,“我們就是‘晉江經驗’最大的受益者。”
恒安是“晉江經驗”的受益者。董嚴軍攝
作為“企二代”,在去年8月正式接手恒安之前,許清流曾做過10多年的投資工作,領悟了一番金融與實體經濟間的關系后,深刻體會到父輩堅守實業的道理,“實體經濟是一切發展的根本。”
在“晉江經驗”提出20年后的今天,新的歷史坐標下展現出“萬千氣象”:晉江培育市場主體已超26萬戶、上市企業50家,涌現出安踏、恒安等一大批國內國際行業頭部企業,打造形成1個超兩千億(鞋服),1個超千億(紡織),2個超五百億(建材、食品),3個超百億產業集群(集成電路、智能裝備、醫療健康)……一個個數據成為晉江圍繞實體經濟做文章的例證。
正如福建省委書記尹力在關于“晉江經驗”的署名文章中所闡述的,歷史上,廣大民營企業家充分發揮福建“山海亞僑特臺”等優勢,靠實業起家,長期專注于一雙鞋、一片紙、一泡茶、一塊玻璃、一片電池等,從小到大、由弱變強,涌現出一批知名民營企業。
新時代新征程,在晉江這片干事創業的熱土上,民營企業正深耕細分市場、推進轉型升級,加快基礎再造、提升產業鏈條,在努力實現數字變革、綠色低碳轉型發展上探新路。
改革創新是核心動力 超過90%企業“觸網”
蔡金垵常常會講起“小土豆、大智慧”的故事,故事的核心在于將一顆小小的土豆做到極致——光是在土豆產品方面,盼盼就有17項專利。
在“晉江經驗”中,改革創新是核心動力。過去,市場導向推動創新實踐;如今,創新思維顯然不僅限于產品,而是貫穿于生產、經營全產業鏈的方方面面。
自動包裝、無菌灌裝……在盼盼位于晉江經濟開發區五里園的車間內,從生產線的頭走到尾,就見證了一瓶飲料“誕生”的過程。生產線上,一道道工序有序運行,一瓶瓶飲料緊湊擺放,這里一小時可以生產43000瓶飲料,但是在機器間穿梭的工人卻屈指可數。
盼盼食品的智能生產線。人民網 林曉麗攝
“在盼盼全國各地的生產基地中,晉江的生產線產能雖然不是最大的,但是智能化程度是最高的,我們想在這里打造智能化標桿。”盼盼食品集團公關總監宋長鎮表示,晉江具有孕育創新科技的土壤。
行走在“晉江經驗”的發祥地,不論是政府還是在企業家的口中,“創新”二字可謂“常客”,深植于晉江人的精神基因。
北京2022年冬奧會上安踏的“頻頻亮相”、大放異彩,源于其持之以恒“大手筆”的創新投入。據介紹,安踏累計投入超56億元用于自主創新研發,已搭建覆蓋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的全球創新研發網絡,累計申請專利2600多項,是國內目前獲得專利數量最多的中國體育用品企業。
安踏已成為國內目前獲得專利數量最多的中國體育用品企業。董嚴軍攝
“安踏的奮斗歷程和成功,得益于‘晉江經驗’的指引,是‘晉江經驗’的生動體現。”安踏集團副總裁李玲說。
尹力在上述署名文章中提到,要引導廣大民營企業準確把握大局大勢,緊緊抓住新發展階段帶來的新的歷史機遇,加快轉型升級、實現創新發展,共同推動新發展階段福建民營經濟實現新躍升。
20年來,晉江錨定實體經濟,先后實施“質量立市”“品牌強市”“資本上市”“科技創新”“數智轉型”等發展戰略,推動傳統產業高新轉型。
“很多企業推動數字化轉型的意愿強烈,但普遍缺乏清晰的戰略目標與實踐路徑,缺乏從企業發展戰略層面進行謀劃,我們希望為企業做數字化轉型,打造數字化標桿。”晉江實體經濟的強實力和發展潛力,吸引福建省萬物智聯科技精準落地,公司副總裁章水德對于當地企業數字化轉型前景十分看好。
這些年,晉江把數字賦能作為產業轉型的主攻方向,引領推動企業對接外部技術資源,實施數字化改造升級。截至目前,晉江市90%以上企業實現“觸網”,有101家企業通過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超過1100家企業上云上平臺、超過60%的規上工業企業應用“數控一代”智能裝備技術。
產業“根深干壯”,才有科技創新的“枝繁葉茂”。產業集聚具有“向心力”,讓產業鏈上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在晉江扎根。
“泉州當地無線對講機的產能體量非常大,產品要迭代,就需要分析和驗證功能應用,現在企業正在逐步認識到中試(產品正式投產前的試驗,編者注)是科技型產品的剛需,能夠大大提高產品的成功率。”今年5月,中關村硬創空間在晉江落地,談到前來布局的原因,公司總經理鄭傳萍表示這緣于晉江龐大的制造業產業,以及技術迭代中蘊藏著的對中試的大量需求。
晉江用實踐證明,技術創新不是單向輸出,而是雙向“奔赴”,在互動中實現“更進一步”。
“技術如果不能及時轉化而是‘壓箱底’,很快就會被淘汰;如果企業在運用的過程中提出新的問題,就會加快技術的迭代。”中國皮革和制鞋工業研究院(晉江)有限公司院長王文琪在與當地企業越來越多的交流中,漸漸摸到了門道——對于鞋企而言,直接“賣技術”成本太高,產學研轉化比較困難,而如果直接將技術轉化為產品,就可以大大降低企業的成本,產學研轉化就加快了。
近年來,晉江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產業需求為導向,引進落地9家國字號科研平臺,構建“一廊兩區多平臺”全市域科創版圖,全社會研發投入、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實現5年翻番增長。2018年以來,當地新增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新型研發機構17家,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增長27.5%,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累計增長88%。
產業、城市“雙輪驅動” 新老晉江人“一個樣”
15年前,侯朝輝剛剛來到晉江工作時,參加了當地舉辦的一場人才座談會,他記得那時候大家最關心的是治安、環保等問題,“現在這些就好像我呼吸的清新空氣一樣,已經不再是問題。”
4年前,徐暢選擇從新加坡回國,當時擺在他面前的機會不少,思量再三,他選擇入職晉江的一家集成電路企業,成為一名“新晉江人”。薪酬待遇是一方面,更讓他心動的是在這座小城能找到歸屬感。“以前我在國外工作的時候,曾經被派回國建廠,那時候感覺只有工作沒有生活。”但晉江則不同——忙時投入工作,下了班微信群里有人招呼一起打球,而周圍的配套設施也很齊全,這一切讓徐暢感到生活“觸手可及”。等到明年,他將在晉江買人才房安頓小家。
泉州(晉江)國際人才交流服務中心。人民網 林曉麗攝
相隔10余年來到晉江的兩人,卻有著相同的選擇,原因在于晉江對所有“來客”的“一視同仁”,以及不斷完善的城市建設,猶如“筑起金巢,引來百鳳棲”。
在晉江常住人口中,“新晉江人”超過一半。泉州市委常委、晉江市委書記張文賢說,我們堅持“同城同待遇、保障全覆蓋、待遇均等化”,早在2011年,晉江就在全省率先推行居住證制度,賦予持證人員30項市民化待遇,同等享受就學、就醫、就業、住房等待遇,實現“新老晉江人一個樣”。
在“晉江經驗”的“五大關系”中,“正確處理好工業化與城市化的關系”顯得尤為重要。產業和城市猶如“車之雙輪、鳥之雙翼”,齊頭并進方能行穩致遠。
20年來,晉江堅持“以產聚人興城,以城留人促產”,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城鎮化率提升到了69.3%。如今,不斷提升完善的城市建設,勾畫出晉江人“老有所養、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病有所醫”的日常生活圖景。
晉江區域人口密集,有超過200萬常住人口,然而,經濟“尖子生”在醫療保障領域卻曾“跛了腳”。究其原因,工業化快速發展的晉江,在城市化建設方面一度滯后,導致“城市不像城市、農村不像農村”。
今年以來,晉江市以上海六院福建醫院項目為載體,全力推動國家創傷區域醫療中心項目建設,帶動區域醫療服務水平整體提升,一座“花園式”的醫院落了地,醫院大樓前有可停14米以內直升機的地面停機坪,現代化的婦兒中心使患者不出樓就能實現門診、急診、手術、藥方、檢驗檢查、產前篩查等全流程一體式醫療……當地人在“家門口”就能看“上海來的”專家。
作為全國唯一一家在縣域落地的區域醫療中心,晉江市醫院(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福建醫院)黨委書記王建波曾擔心是否會因為“底子薄”、資源少而影響中心建設,但他的顧慮很快就被打消了。
“通常來講,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提出需求方往往都是地方政府和輸入醫院,這就對地方政府的積極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從上海六院和晉江市政府雙方達成合作意向,到醫院建成投用只用了兩年多時間,政府的高效讓王建波感受到“政府將輸出醫院‘真心干’、當地政府‘真支持’、輸入醫院‘真配合’落到了實處,也真正把老百姓的事情放在心上”。
作為“晉江經驗”的親歷者,張文賢深知城市發展的重要性,“晉江每年將七成以上財力投入到民生領域,構建并持續完善7大民生保障體系,打造形成三大本碩高校版圖、三大醫共體格局、‘三位一體’養老服務體系,在共建共享中讓群眾有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晉江經驗”20年,時間將繼續見證,一座小城的精神不滅、一群人的奮斗不竭、一個傳奇的故事續寫……(林曉麗)